常见改性钠-镁双金属复合储氢/氢化铝锂基复合储氢材料
作者:zhn
发布时间:2022-09-02
19:07:20
点击数:
产品名称:常见改性钠-镁双金属复合储氢/氢化铝锂基复合储氢材料
产品描述:
常见改性钠-镁双金属复合储氢/氢化铝锂基复合储氢材料 常见改性钠-镁双金属复合储氢/氢化铝锂基复合储氢材料 钛基催化剂改性钠-镁双金属复合储氢材料的储氢和储热性能研究 摘要:的钙钛矿型钠镁基二元金属氢化物NaMgH_3,由于其高容量,热化学稳定,吸放氢反应可逆性好,原料易获取和,在当前众多的储氢材料中脱颖而出,成为储氢和储热应用领域具前景的储能介质之一.不足的是,若作为储氢材料,NaMgH_3的吸放氢起始温度和峰值温度均偏高,吸放氢动力学性能缓慢且循环稳定性不佳.而作为储热材料,NaMgH_3同样面临着吸放氢动力学性能缓慢和循环稳定性不佳的问题.因此针对该体系的不足,本论文以钠镁基二元金属氢化物为研究对象,利用钛基过渡金属催化剂对NaMgH_3的吸放氢动力学性能和循环稳定性进行催化掺杂改性并探究体系吸放氢动力学性能变化,进而实现了动力学和循环性能的.同时,利用材料微观结构分析方法,对基于钛基过渡金属催化剂改性NaMgH_3的作用机理进行了阐释.在较佳的催化掺杂改性复合体系的基础上,初步构建出储热装置模型并在程度上展现了其在储热领域的实际应用.,利用水热法制备了纳米级二氧化钛管(TiO_2 NT),并与商用微米级二氧化钛颗粒(TiO_2 MP)和纳米级二氧化钛颗粒(TiO_2 NP)作为对比,使用不同形貌,尺寸的TiO_2对NaMgH_3进行催化掺杂.结果表明,TiO_2 NT催化改性NaMgH_3体系呈现出较优化的放氢动力学性能,该体系起始放氢温度下降至300°C,能在350°C下10 min内释放出3.4 wt.%H_2,而NaMgH_3-TiO_2 NT体系两步放氢活化能分别下降至91.7 kJ/mol和142.1 kJ/mol,并且其热力学稳定性未被.在球磨处理和热处理过程中,TiO_2 NT与NaMgH_3在其相界面发生反应被原位还原为钛基多价态催化剂(Na_(0.46)TiO_2和Ti),不改变了NaMgH_3的放氢动力学模式,也为放氢反应的电子转移提供了更多的扩散通道且降低了放氢的反应势垒,了NaMgH_3的放氢动力学性能.其次,为了进一步探索钛基过渡金属催化剂对NaMgH_3的催化改性.利用化学刻蚀法将前驱体Ti_3AlC_2成功刻蚀Al层并剥离为二维纳米材料(MXene)Ti_3C_2,并通过球磨处理将其引入NaMgH_3体系之中.结果表明,在不同质量分数的掺杂改性复合体系中,NaMgH_3-7 wt.%Ti_3C_2呈现出了较佳的吸放氢动力学优化.该体系起始放氢温度下降至250°C,并能在365°C下15 min内释放出4.8 wt.%H_2,在300°C下6 s的时间内能吸收3.5 wt.%H_2;同时,该体系两步放氢活化能分别下降至114.08 kJ/mol和139.40 kJ/mol.此外,该体系的吸放氢循环稳定性得到了较大的,5次循环的容量衰减率由25%下降至了12%.微观结构分析表明,在球磨处理过程中,阶梯型大片层状的Ti_3C_2不细化颗粒尺寸,降低吸放氢反应能垒,也能在循环过程中颗粒的长大与团聚.此外,其质量储热密度保持较高水平,约为2562 kJ/kg,综合两种钛基催化剂掺杂改性,选取并且设计了基于NaMgH_3-7wt.%Ti_3C_2/LaNi_5的高温热源/低温氢源的储热体系,而且通过吸放氢平台压力测试,推导出了储热体系的吸放热工作温度.研究表明,利用膨胀石墨(ENG)可NaMgH_3-7 wt.%Ti_3C_2的综合储热性能.NaMgH_3-7 wt.%Ti_3C_2@ENG的热导率在碳包覆后实现了的,约为2.40 W m~(-1) K~(-1);同时,其质量和体积储热密度均保持在较高的水准(2458 kJ/kg和454.44 kWh_(th) m~(-3)).此外,1.5g/3.5g的NaMgH_3-7 wt.%Ti_3C_2@ENG/LaNi_5储热体系在10次吸氢/放热循环中呈现出了的储热性能.该体系高温热源的放热峰值温度在循环过程中不断,从440°C上升至451°C,展现出的吸氢/放热反应动力学性能,并且在循环过程中该体系热量传导效率同样出色,*放热传导热量为3247.37 J,而10次循环后的传导热量值为3146.92 J,衰减率为4.0%,热量传导率(传导热量/释放热量)约为85.35%. 储氢合金是指在温度和氢气压力下,能可逆地大量吸收、储存和释放氢气的金属间化合物。 储氢合金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吸氢元素或与氢有很强亲和力的元素(A),它控制着储氢量的多少,是组成储氢合金的关键元素,主要是ⅠA~ⅤB族金属,如Ti、Zr、Ca、Mg、V、Nb、Re(稀土元素);另一部分则为吸氢量小或根本不吸氢的元素(B),它则控制着吸/放氢的可逆性,起调节生成热与分解压力的作用,如Fe、Co、Ni、Cr、Cu、Al等。图1列出了一些金属氢化物的储氢能力。 目前上已经研制出多种储氢合金,按储氢合金金属组成元素的数目划分,可分为:二元系、三元系和多元系;按储氢合金材料的主要金属元素区分,可分为:稀土系、镁系、钛系、钒基固溶体、锆系等;而组成储氢合金的金属可分为吸氢类(用A表示)和不吸氢类(用B表示),据此又可将储氢合金分为:AB5型、AB2型、AB型、A2B型。 产品供应: 贮氢合金锭储氢材料 镍氢动力电池储氢材料 硼-烷氨络合物 英文名称:azane,boron CAS号:13774-81-7 硼氘化锂 英文名称:lithium,tetradeuterioboranuide CAS号:15246-28-3 溴化钒 英文名称:tribromovanadium CAS号:13470-26-3 三氯化钪 英文名称:Scandium(Iii) Chloride CAS号:10361-84-9 中文别名:氯化钪 硼氢化镁 英文名称:magnesium,boranuide CAS号:16903-37-0 氢-氟-酸45% 碳酸氢钠 氢氧化钠 磷酸氢二钠 碳酸氢钠 5-溴基异萘酸 CAS : 23351-91-9 氢化钠 CAS : 7646-69-7 硼氢-化钠 CAS : 16940-66-2 氢化钾 CAS : 7693-26-7 电解质: 双(氟磺酰)亚胺钠 CAS : 100669-96-3 双(三氟甲基磺酰基)酰亚胺钠 CAS : 91742-21-1 双九氟-1-丁烷磺酰亚胺钾 CAS : 129135-87-1 (氟磺酰)(三氟甲磺酰)亚氨基钾 CAS : 860653-59-4 双(氟磺酰)亚胺钾 CAS : 14984-76-0 三(三氟甲烷磺酰基)甲基化钾 CAS : 114395-69-6 双(三氟甲磺酰基)酰亚胺镁(II) CAS : 133395-16-1 双(三氟甲磺酰基)亚胺锰(II) CAS : 207861-55-0 六氟磷酸锂 CAS : 21324-40-3 (氟磺酰)(三氟甲磺酰)亚氨基锂 CAS : 192998-62-2 九氟-1-丁烷磺酸锂 CAS : 131651-65-5 丙酮酸锂一水合物[GOT, GPT标准品的保护剂] CAS : 2922-61-4 双(五氟乙基磺酰基)亚氨基锂 CAS : 132843-44-8 双(氟磺酰)亚胺锂 CAS : 171611-11-3 双(三氟甲基磺酰基)酰亚胺铯(I) CAS : 91742-16-4 双(三氟甲基磺酰基)酰亚胺钙(II) ¥319.00 CAS : 165324-09-4 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钡(II) CAS : 168106-22-7 双乙二酸硼酸锂 CAS : 244761-29-3 钠离子选择性电极溶液 银离子选择性电极溶液 钾离子选择性电极溶液 硝酸根离子选择性电极溶液 氧化氮离子选择性电极溶液 铅离子选择性电极溶液 碘离子选择性电极溶液 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溶液 铜离子选择性电极溶液 氯离子选择性电极溶液 二氧化碳(碳酸根)离子选择性电极溶液 钙离子选择性电极溶液 细氮化钙 储氢材料 二氮化三钙 Ca3N2 氢化钛 Titanium hydride (TiH2 二氢化钛,微纳米级氢化钛 氢化钛) 氢化铪 Hafnium hydride (HfH2 氢化铪,微纳米级氢化铪 氢化铪) 氢化锆 Zirconium hydride ( ZrH2 二氢化锆,微纳米级二氢化锆, 氢化锆 ) 原位XRD储氢材料分析 原位XAS储氢材料分析 原位中子散射储氢材料分析 原位SEM和TEM储氢材料分析 原位Raman储氢材料分析 原位NMR储氢材料分析 金属镧 稀土金属镧99.5% 用于储氢合金 电池负极材料 中间合金添加剂 以上资料源于西安齐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如有其他信息或产品信息咨询我们。 温馨提示:西安齐岳生物供应产品用于科研,不能用于人体! 小编:wyf 04.21 上一篇: 齐岳定制二硫化钼((类)石墨烯)-氧 下一篇: 齐岳生物定制金属基储氢材料|碳基储氢联系我们:
邮箱:2519696869@qq.com
QQ: 2519696869
电话:18066853083
微信:18066853083

公司介绍:
西安齐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集化学科研和定制与一体的高科技化学公司。业务范围包括化学试剂和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等。涉及产品为通用试剂的分销、非通用试剂的定制与研发,涵盖生物科技、化学品、中间体和化工材料等领域。
主营产品:COF、MOF单体系列:三蝶烯衍生物、金刚烷衍生物、四苯甲烷衍生物、peg、上转换、石墨烯、光电材料、点击化学、凝集素、载玻片、蛋白质交联剂、脂质体、蛋白、多肽、氨基酸、糖化学等。